- 云南省120急救中心
- 云南省三級??漆t院
- 云大醫學院技術合作醫院
- 原云南骨科醫院
痛風性關節炎,又稱為尿酸性關節炎。可發生于任何年齡,但發病高峰年齡為40歲左右,男性多見。根據不同臨床表現,可分為無癥狀期、急性關節炎期、間歇期和慢性關節炎期(骨關節病期)四個階段。
痛風性關節炎的病因
(一)慢性關節炎的發生機制
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可發展為多關節受累,并從急性期的關節局部腫脹發展為慢性期的局部骨質缺損、關節畸形。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附近的肌腱、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,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風石,多見于跖趾、手指、肘部、耳輪等處。
痛風石沉著處皮膚可破潰,形成瘺管,流出白色粉樣尿酸鹽結晶。在X線片上可看到受累關節的骨軟骨緣有骨質缺損,骨關節間隙變寬。痛風石還可沉著于主動脈、主動脈瓣,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。
(二)急性關節炎的發生機制
尿酸鈉在關節腔內形成微晶體沉淀,引起非特異性關節炎癥,是個復雜過程,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如:尿酸鈉微晶體的形成:血液或滑囊液中,尿酸鈉濃度達到飽和狀態,即出現結晶沉淀。所以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,與高尿酸血癥程度呈正相關。然而,許多高尿酸血癥病人,終生無急性關節炎發作。有些病人是在高尿酸血癥持續多年后,才有痛風發生。相反,少數急性痛風病人,血尿酸濃度卻顯著低于飽和狀態。還有一部分病人,在降尿酸治療后,誘發急性痛風,即所謂尿酸鹽游走性發作。
其機制可能與下述因素相關:①軟骨和滑囊液中含有多種蛋白多糖。②人體內中心體溫與人肢體遠端及外周關節腔內溫度之間,有一定梯度。③結締組織的機械性損傷是引起發作的促發因素。損傷促使關節腔滑囊表面尿酸鹽結晶脫落,引致痛風發作。急性痛風常在露宿野外發作,并且常累及1跖趾關節,與病人行走時,此關節承受體重的應力較大有關。
白細胞在發作過程中的作用:在尿酸鈉微晶體導致急性關節炎發作中,多形核白細胞起重要作用。實驗表明,以抗白細胞血清或萬古霉素造成動物白細胞減少后,則尿酸鈉微晶體不能引起急性關節炎發作。當白細胞恢復正常后,多可導致炎癥發作。